本文内容:
戳脚,Poking feet (一)关于戳脚的名称:戳脚是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的简称,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戳脚的套、路称为“趟子”,一个套路称为一趟,练习戳脚称·踢趟子”。“九番堤指戳脚套路分为“文”、“武”各九趟,其腿法一腿变多腿,’.丁变化出九九八十一腿法,其手法一手变多手,手法与腿法结合可变化出多种攻防方法。此外,据古代阴阳的说法,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阳数中最大者,称为“极阳数”。所以戳脚以“九”取名。“鸳鸯”取其阴阳相济之意.用阴阳这一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上义思想来解释各法各势之间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刚柔相侨、内外协调、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戳脚套路分为“文”、‘.武”,“文”为阴,“武”为阳;手法中又有阴手(手心朝下)、阳手(手心朝上》;招式有左有右,左右互换;姿势有高有低等等。“御步”指戳脚腿法、步法的运用。‘.勾挂连环”是形容戳脚各招各势或攻或防环环紧扣、连络不断。‘悬空”是指戳脚站则多取虚步,动则手脚齐起、手领脚发,在运动中有一脚常常是悬起的。 (二)关于戳脚的源流:鸳鸯脚是戳脚中一个动作名称,以其动作形如鸳鸯而得名。它前出之掌就象鸳鸯鸟头上的羽冠,后起之脚好似鸳鸯鸟上翘的尾巴,成为戳脚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典型动作,所以鸳鸯脚又成为戳碑的别名。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武松使用 “玉环步,鸳鸯脚”的招数醉打蒋门神的情节,不但其动作名称与今戳脚中的“玉环步.鸳鸯脚”相同,而且其技击动作过程也与戮脚中的“玉环步,鸳鸯脚’.基本相同。此外,该书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还描写有鲁智深以脚 “点翻”邓龙的情节。“点”是戮脚腿法中较独特的用语,泛指以足尖攻击对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可见(水浒传》作者生活的那个时期,戳脚的某些内容己经存在,因此它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元末明初。 包括有文武各九趟内含八十一种腿法的“戳脚拳术”的正式形成,则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即清道光时期,距今一百五十余年。1813年冀鲁豫接合地区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其领袖之一的冯克善(又名克敏、凯克,河南人)和其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越狱后化装成少林寺云游僧人隐匿于河北省饶阳一带。经段老绪接待,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深县、蠡县、固安县的几个村庄授艺达二十余年。冯克善在饶阳化名赵灿章,门人尊称赵老灿。他们每易一村则教另一拳术。在饶阳县、深县七八年间授过的拳有:华拳十二路.八翻手八趟、八趟金刚架、金刚锤八趟、二郎拳、哪叱拳(均含玉环步、鸳鸯脚’)、九枝子(即戳脚)等。冯克善在杨只、唐有义的协助下,经过长期的授拳实践,在原来八趟金刚架、八趟金钢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的获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录后创编成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1820年后,段老绪将冯克善等三人介绍给最县赵缎庄刘观澜之父。刘观澜之父为教子学艺将冯等三人收留于家专事教习武术约十余年。此时冯克善吏名为玛凯克,字克敏。冯、杨、唐将’武艺尽授予刘观澜(号老观)及其兄攀贵七号老攀>、其弟桂馨(又名俊杰.号老俊。据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武艺好授五品武职),还有本县魏吕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其中玛克善传戳脚,杨景传太极卜三形,唐有义传地行拳 (地躺拳)。这时戳脚已趋于完善,一以文九、武九、二九一十八趟为其基本套路,其中还包括金钢架、金钢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以及在十八趟从础上组合成的甲子锤、三拦手、小力士拳和派生出的燕子拳等,此外还有较为全面的各种武术器械,形成一个较大的拳系。这个门派人们称之为戳脚门。 戳脚传至蠡县的这一支后经刘观澜兄弟三人及魏吕义、魏老方、高庆天分别传与刘振国(刘桂馨之子)、刘振江、、赵振基、冉振山、王占鳌.魏赞魁、王老仓、于印同等,第四代再传与刘景山.(刘振国之子)、王云鹏、吴斌楼、彭法云、刘仁义、刘经才等,一直流传至今。上述拳师中刘观润武术造诣尤深,最负盛名,因其动作轻捷灵活人称“赛活猴”。1903年刘观澜去世。蠡县武术界知名人士为他立碑于门左,其碑文记称:“观澜刘先生.里巾之穷苦者也,末习儒业,慕少林宗派而精之,其便捷轻利与古之所称为便捷轻利者无以异。沈阳一带多耳其名.以故京师(盛京.指沈阳)有力者之家尝延为武师以教其吏役,而远近拜门墙习技艺者更不可屈指计,亦棒师中之矫矫者矣。”〔见附录三碑文“其人可式”)戳脚流传的地域不广,上文可见刘观澜曾于沈阳一带进行传授,刘攀贵及王占鳌曾为镖师活动于沧州、北京至东北一带也多有传授,刘桂馨于北京曾教授僧众(贵族王爷的所谓“替僧”),后刘振国在山西颖州一带授徒,吴斌楼于北京进行传授多年,王云鹏(王龙)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期间也牌有所传授:河北、沈阳、北京、山西等地至今仍有戮脚流传.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