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
鯰魚效應是采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由來: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鯰魚效應的真實性:結論:“鯰魚效應”的故事實際是一種負激勵,目的在於教會管理者如何激活員工團隊,其真實性值得商榷,目前看來很有可能是杜撰的。論證:由於這個鯰魚效應的故事來源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我們只能對故事的真實性從各方面進行推測。首先來看看故事中提到的兩種魚,沙丁魚和鯰魚,是否有可能同時在挪威出產。挪威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西鄰挪威海(屬於北大西洋的一部分)。由於北大西洋暖流和凍冰島寒流交匯的關系,挪威海的漁產十分豐富,包括鱈魚、鯡魚、沙丁魚及鳀魚等。沙丁魚是對鯡形目下多種富含油脂的小型魚類的統稱,在挪威海出產的沙丁魚是大西洋鯡(Claupea harengus)主要分兩類:北海鯡魚和挪威春季產卵鯡魚。鯰魚(catfish)一般指的是鯰形目下的所有魚類。鯰魚的棲息範圍十分廣泛,遍布除南極洲外各大洲的內陸水系和沿海。大部分鯰形目的魚生活在淡水中,少數生活在鹹水中(海水和鹹水湖)。這些生活在鹹水中的鯰魚包括海鯰科和鰻鯰科,以及鲿科和疣體鯰科的少數種類。遺憾的是,這些鹹水鯰魚只分布在熱帶和溫帶的鹹水中,在北大西洋並沒有分布。那麽北大西洋就沒有“鯰魚”了麽?嚴格來說鯰形目的魚是沒有的,但還有一種英文名字裏帶有“catfish”的非鯰形目魚類。這種魚英文名叫作Atlantic catfish或 Atlantic wolffish、seawolf,中文名是北大西洋狼魚,屬於鱸形目綿鳚亞目狼魚科狼魚屬,學名Anarhichas lupus。這種魚有沒有可能是故事中追逐沙丁魚的“鯰魚”?很可惜也不是,因為這種狼魚是以貝類、甲殼類、棘皮類等為食,它並不吃魚。從上述介紹來看,“鯰魚”和沙丁魚怕是很難在挪威相遇了。另外,從捕撈方式的角度上看,沙丁魚捕撈作業一般采用圍網捕撈,收貨的沙丁魚會被浸泡在鹽水中直到上岸。所謂“將鮮活的沙丁魚帶上岸”完全是故事的作者想當然的臆造。再者,沙丁魚是一種集群性洄遊魚類,遊泳迅速,海洋中各種靈活的捕食者千辛萬苦通常也只能吃到一些老弱病殘的個體,並沒有所謂“惰性”一說。另外,根據維基百科對catfish effect詞條的解釋,這個名詞在英語文化中討論的很少,更多則是出現在漢語中。而且,挪威作為這個故事的發源地,當我們試著用挪威語steinbit effekt(鯰魚效應)進行檢索時,並沒有相關的結果。因此從鯰魚和沙丁魚的地理分布和生活習性、沙丁魚捕撈作業的方式和該詞語在英語和挪威語文化中的使用頻率來看,這個故事極有可能是杜撰的。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